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洪蘭:文憑只是一張紙;讀書能力≠做事能力

文憑只是一張紙
作者:洪蘭2013/04/03
教改喊了半天,還是脫離不了文憑的迷思。
反而是一百年前,許多名校的教授,是沒有文憑的。
吳寶春申請EMBA的案子過去了,但是它所突顯出來的問題並沒有解決。這是第一次赤裸裸地讓我們看到台灣的大學,從校長到所長,都是有責而無權!

一九八四年,我在台大心理系任客座教授,秘書室打電話來說,新任校長孫震要親自到各系所與老師們座談。我們都很興奮,準備許多的問題。
當日,校長一坐定,就嘆了一口氣說,農學院前面有一堆肥料袋,講了三天,工友都不搬走。我聽了心立刻涼一半,一個校長若連工友都叫不動,還談什麼改革呢?

原來台灣的校長沒有人事權,會計也不歸他管。我把孫校長和加州大學的校長比一比,忍不住替他叫屈。加州大學的校長由董事會任命,但選出來後,都能放手讓校長去做事。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為何要用人,又把人綁手綁腳,使人有才難施,有志難伸呢?

一九九二年,我回台教書,才了解台灣的制度基本上把教授當賊看,一切措施都是為防弊,不合理的規定多如牛毛。例如我從美國挖了一位教授回來,人事室要她十五年前,在另一所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台灣駐外單位的證明書。她因為沒有時間飛到一千里外去蓋章,就放棄了這段年資,每個月少領了些薪水。
其實這是很不公平的,因為她原教書的大學,都承認她博士後的年資,為什麼我們不承認呢?尤其領事館並不能證明什麼,頂多證明來公證的人,名字跟文件上的名字一樣而已。
只要博士後訓練的單位主管,願意寫信負責就可以了。曾有位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在我這裡做博士後研究員,後來她去歐洲應徵教職,對方只請我寫封信,證明她有在陽明大學工作兩年就可以了。
大學校長對校務應有最後的決定權,因為學校的發展和成敗都在他手上,他負最後的責任,所以他有最後的決定權。
教改喊了半天,反而是一百年前,許多名校的教授是沒有文憑的:蔡元培讀到梁漱溟的文章後,就請他到北大教印度哲學;胡適讀了沈從文的小說後,請他到北大中文系教書;燕京大學聘錢穆時,他是蘇州中學的老師;清華大學的華羅庚數學是自修的。
史學家陳寅恪上課時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我不講。我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東西。」可見他學問的深厚。梁啟超曾說:我梁某人所有著作加起來的份量,不如陳先生數百字的價值。
他們兩人的學識、胸襟與人格情操,現在有誰比的上?但他們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我們一直高呼歷不等於能力,為什麼還在迷信文憑?
大陸有個順口溜:出生一張紙,開始一輩子;畢業一張紙,奮鬥一輩子;婚姻一張紙,折磨一輩子;金錢一張紙,辛苦一輩子;榮譽一張紙,虛名一輩子;悼詞一張紙, 了結一輩子;忘了這些紙,快樂一輩子。
文憑除了一張紙,還是什麼?(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讀書能力≠做事能力
作者:洪蘭
台灣內閣成員學歷高,為世界之冠,但是執行力差,也是有目共睹。
讀書能力,為何不等同做事能力?
我們常把讀書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混為一談,認為讀書讀不好,就沒有出息。其實這兩種能力,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
讀書識字有先天上的條件限制。有一種人很聰明,卻識字很慢,甚至不能辨識字。閱讀時眼睛會跳行,也有寫字上的困難,這就是「失讀症」(dyslexia)。政治家邱吉爾、李光耀皆為此症所苦,但都不損其偉大。
其他神經上的疾病,如妥瑞氏症,也有閱讀困難,但也都不礙患者成就一番事業。所以,對於讀書慢、開竅晚的孩子,我們動不動罵他笨、是豬,是非常不對的。這兩種能力,不能畫上等號。
台灣內閣成員學歷之高,為世界之冠,但是台灣內閣執行力之差,也是有目共睹。
育的精神在使人類超越動物的本性,使天賦的能力得以發展出來。教育的做法,每個國家因其財政情況、或執政理念而有所不同。但此精神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
學術上已有無數論文在談knowing that(知其然)和knowing how(知其所以然)的差別。我們在此只問,如何提昇國民的執行力。
我們必須區分出讀書能力(考試力),和獲得知識的能力(學習力)。因為前者僅是評量後者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方式。
要有好的執行力,這個人必須知識廣、見聞多;同時他的知識必須是有組織的,使他能立即提取。重要的是,這個人須有預見未來的能力,而且能事先防範、未雨綢繆。
這個預見能力不用教,但必須靠經驗促發。對動物來說,凡是性命交關的事,一次就學會。其他的,只要眼睛看到,也自然就學會。因為,模仿這個最原始的學習機制──鏡像神經元,已經在人和猴子的大腦中找到了。
模仿的學習,就是有樣學樣。所以孟母要三遷,它本身是個內隱的學習,不用特別教,只要暴露在這個環境下,自然就會。
現在腦造影技術的精進,已經逐漸解開基因和環境互動之謎。環境竟然可以改變基因的展現,令科學家非常震驚。
最近發現,童年受虐會改變大腦中情緒調控的機制,使這孩子十五年後,容易有焦慮症、憂鬱症,甚至反社會的行為,更令我們對孩子的教養,不敢掉以輕心。
研究也顯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了他的命運;而大人觀念的改變,是孩子成功的起點
大人需把考試和做事能力分開(其實考試題目出的好壞,跟成績很有關係),也需了解成長和開竅需要時間,更要知道知識和經驗不能畫上等號。
二度空間和三度空間的學習,在大腦上動用到的區域不同。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法,所以教學應該盡量鼓勵學生動手做。
人生苦短,我們無法經驗到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但可以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閱讀和經驗是培養執行力最好的方法,若再加上毅力,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