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技職教育再造 機械業好未來

我國技職教育授課的內容、教材設備與技能檢定方式過於陳舊,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符合企業期待,成為台灣要晉升為全球精密機械大國的絆腳石。兼任台灣區機器公會、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副理事長的旭陽公司董事長游進坤接受專訪強調,歷經業界大聲疾呼後,教育部已決定在中部地區設立工具機學院,並落實機械系學生畢業前需到企業實習工具機設計、製造與檢測等整套流程的作法,期能消弭產、學間的嚴重落差。以下是專訪記要。


問:機械系所學生出踏出校門後,依您觀察其所學與業界的需求,兩方落差有多嚴重?應如何加以改善?

答:據機械同業向我反映,很多大學機械系所畢業的碩、博士生,在校所寫畢業論文題目是在談奈米科技,並未在機械的設計、製造與技術運用等領域深入著墨;而有的人畢業後初到機械工廠上班,竟連在工具機台上鎖緊螺絲都不會;另外今年8月間教育部在台中邀集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會員廠商座談時,當場就有機械同業抱怨現在的大學生都把心力花在到加油站與便利商店打工上,只要學好「歡迎光臨、謝謝光臨、多少錢」這3句話就可生存,更可看出他們在學校的所學真得無法在企業「致用」,產、學間存有嚴重落差。

為根本解決問題,讓台灣機械業下一階段發展所需的人才不致斷層,教育部技職司現已同意要與我們業界加強合作,規定未來各大學畢業生要拿到畢業證書,在大四階段一定要到民間企業實習,從機械的設計、組裝到檢驗、測試等程序都要親力完成,如此就能窺知完整的產品與技術發展全貌,學到的技能也會是業界最嶄新的;而學生在實習期間除可領到薪水外,表現佳的同學在畢業後還可以為企業所留用,不愁找不到工作,對機械生的就業大有幫助,也可紓解業界人才短缺的窘況,一舉兩得。

問:台灣雖已貴為全球第4大工具機出口國,且即將邁入前3大,但同級產品售價卻僅有德、日機種的5至7成左右,您認為台灣的工具機製造工藝上還有何要提升之處?

答:要挑戰德、日等國高階機種,台灣工具機產品在性能、精度、壽命與自動化程度等各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經我們向教育部反映後,已決定委由國立勤益大學在中部成立工具機學院,來專業培養研發高階工具機所需的人才,及促成大學校園內高素質的碩博士人才資源下放到企業,能廣為業界所用,提升台灣工具機的研發與製造水準。

另外,德、日等國機器今天能賣到高價位,也與其在產品外觀上注重美學元素,及導入人因工程、友善介面環境等有關;尤其,執全球工具機龍頭地位的德商DMG廠,甚至會聘請歐美時裝設計師為其設計出光鮮亮麗、充滿時尚感的工具機外觀,其用心獨到,值得台灣業界借鏡。

問:對台灣機械產品「加值」與「創值」,您有何看法?

答:政府對台灣產業結構的優化,近期提出所謂的「三業四化」方向,我相當認同,尤其是「製造業服務化」,更是機械業值得經營的方向;猶記得去年我們公司為提升分度盤、電腦車床刀塔等產品的精度,向德國DMG廠採購高階的工具機,期間發現對方售前、售中與售後服務均做得相當好,且不管客戶最終是否會購買機器,均很認真為客戶撰寫詳盡的採購建議報告,並會為客戶預留日後產品要升級加購的配備,如此妥善、細心與用心在服務客戶的做法,值得我們台灣同業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